Thursday, 22 February 2018

羅密歐與茱麗葉




二月15日,情人節的第二天,音響不完美的演奏廳。

上半場豎琴協奏曲優雅退下,下半場開場就是 Montagues and Capulets ,後半段是組曲最有名的 Dance of the knights. 低音號領軍帶出如節拍器般的旋律。前座ㄧ位亞洲女孩 興奮得跟著拍子搖晃身體。K 和我 都同意今天的座位是銅管和弦樂最平衡的位置。A 說交響情人夢有這曲。

名曲還是名曲,聽了Prokofiev,     上半場就稍失色了。

應該剛好是二十年前吧! 和K第一次在國外看芭蕾,就是Prokofiev 的 Romeo and Juliet.  在牛津,下午場。從劍橋搭車過去。那時在念博士的M和念碩士的L,新婚,很熱心幫我們照顧兩歲的H和五歲的A。  L擅用摺紙和小孩玩東西南北,小孩叫她東西南北阿姨。他們帶著小孩逛牛津,讓我們看表演。 我們坐在Orchestra 附近,音樂流動舞蹈繽紛,好感謝M和L。


我們先回國,和M略有聯絡;卻在兩三年後驚聞他們離婚了,L已先回台。那時網路搜不到L消息,又不好問M,一耽擱,已近二十年。 M後來如願進入大學教書。活躍於文教界,常會看到他消息。我卻想念東西南北阿姨。


羅密歐與茱麗葉,已不復記憶當時是哪個團 哪個演奏廳。只彷彿又見當年牛津午後,帶著鴨舌帽的M 和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OMXgfflRI

_

Tuesday, 24 October 2017

耶穌在哪裡? Coetzee 柯慈 的 " The Schooldays of Jesus"






















這是繼 " The childhood of Jesus" 後 又ㄧ本令人困惑但回味無窮的小說。還入圍了Booker Prize long list.

我們很清楚 Coetzee 在書寫哲學。文字簡練,幾乎無形容辭。"風景如Ikea 般輕薄建構" (the scenery is so flimsily assembled that it could come straight from Ikea,the Guardian, ref 1) 


精髓在對話。意旨在人生何為。Coetzee借 殺人犯Dimitri 的passion 對照宛如模範生,謹言慎行的父親角色,看來是作者自己兩個人格的對話。如同Disgrace ,令人想像寡言無趣的Coetzee 化身為渴望親密關係的教授。亦如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我們看到喪子的Coetzee 悲傷之情。

在這兩本以耶穌為名的小說, 資本主義不存在的烏托邦社會,凸顯的是人的關係和感情。
期待還有第三本成人的耶穌。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6/aug/18/the-schooldays-of-jesus-jm-coetzee-review
https://www.nytimes.com/2017/02/24/books/review/schooldays-of-jesus
-jm-coetzee.html

http://www.telegraph.co.uk/books/what-to-read/the-schooldays-of-jesus-by-jm-coetzee-is-maddening-obscure--and/
http://www.nytimes.com/2013/09/01/books/review/j-m-coetzees-childhood-of-jesus.html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j-m-coetzees-essential-protestantism/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reviews/9914820/The-Childhood-of-Jesus-by-J-M-Coetzee-and-A-Life-in-Writing-by-J-C-Kannemeyer-review.html

Thursday, 3 August 2017

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這本書是2016 Booker prize short list。 作者 Madeleine Thien ,鄧敏靈 ,是加拿大人,故此書在加拿大得到許多獎項。故事橫跨加拿大 香港 中國。人物老中青十餘人相當複雜。但主要是在講中國從國共戰爭 到大躍近 文革 天安門事件。大概可說是史詩。但因敘事有許多倒敘,層次很多,加上很多刻意以中文方式稱呼,(比如說 用ba , ma, 稱呼父母) 我想很多人讀來會有點吃力。很多地名,歷史人名,對不了解那時代歷史的外國人大概很難理解。

幾個主要人物是音樂家,敘述者是數學家。小說中音樂佔很重要角色。對喜歡音樂和數學,又了解中文,中國歷史的人,是不錯的故事,也重新再檢視中國歷史。遺憾的是,每個人物都很像, 十三歲和十八歲 或三十歲 講出的話很類似,都像是作者的化身。是整個故事最沒說服力的地方。

簡單說,形式不錯,文筆很好,歷史背景很好,人物描寫弱了。但還是可推薦給中英皆流利的人看。


Reference:

goo.gl/f93m7N
















Tuesday, 1 August 2017

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青木瓜的滋味



1993年的電影。越南。陳英雄。坎城得獎。

我竟在2017年才看呢。

DVD畫質很好。第一幕  1951 年西貢 十歲少女Mui 穿過昏黃燈光的街道來到主人家。很有劇場味。我心想,可期待。接著是木頭窗花,紗帳大床的主人宅第。還有,當然是庭院中青綠的木瓜樹。

K說故事很不怎樣。是啊。放縱的男主人離家出走,女兒病死,阿嬤在二樓整日念經,女主人把Mui視為女兒替身。很一般的男尊女卑社會。

只是這是形式啊。我說。這部戲就看form 啊! 那美學設計鏡鏡純美。樹汁滴落,針灸入膚,很多closeup,很多門窗當前景的遠觀鏡頭。

只是那外面街道看來很不真實,像搭景。這戲的最大敗筆吧!


Thursday, 16 July 2015

St. Stephen's church, Mainz: 美茵茲 Chagall 的藍色教堂


Chagall (1887-1985) 快七十歲才開始創作彩繪玻璃 。他說" 彩繪玻璃很簡單: 就是光和物質。不管是在教堂或是猶太會堂, 都一樣----神秘穿越窗玻璃。"  他的彩繪玻璃創作品橫跨歐美, 在法國,瑞士,以色列,英國到 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樓都有他設計的漂亮玻璃。這些作品每年吸引無數遊客,藝術愛好者駐足。

那麼,在德國Mainz 的這St.Stephan's Church 有何特別呢?

是那神秘的藍? 

畢卡索1950年代就曾說" Matisse 死後 就只有Chagall真正懂得色彩是什麼"

Chagall 的繪畫彩色繽紛 固然藍色常是主色調 紅黃綠也占重要地位。他幫巴黎歌劇院所繪的天花板更如調色盤般 色彩紛呈 熱鬧閃亮。到1960-1962 希伯來大學 猶太會堂的猶太12族彩繪玻璃 藍色主色只有2幅,餘為紅色黃色綠色。但其他如Union church in Tarrytown Pocantino(NY,1967), All Saint's Church, Tudley (UK,1963-1985 ) 或聯合國大樓 名為和平的彩繪玻璃(1964) 都是藍色為主色。光線透過藍色玻璃, 使空間呈現的寧靜 神秘可能是Chagall 偏好藍色的原因。當你踏進教堂的那一霎那 , 你就了解藍色帶給你的震撼: 如此詳和寧靜


但我個人以為, St.Stephan's Church 只有一個特色讓它在Chagall 創作史比其他作品值稱道: 他位於德國。

Chagall 是俄裔猶太人。藍色的彩繪玻璃是一個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為戰後德國的創作。他希望St.Steven's 的彩繪玻璃能促進德國人和猶太人的和解。

1940年納粹占領法國北部, Chagall 在法國南方維琪政府管轄地專心創作。渾然不知維琪政府正開始逮捕猶太人送到集中營。直到1941年初 美國人Varian Fry 發緊急救援計畫 救助在歐洲的文化人 異議份子偷渡到美國。  Chagall 才倉皇逃走,擠上從馬賽五月開出的船 輾轉經馬德里,里斯本 六月23日,德國占領俄國的次日, 抵達紐約。1948年後他又回到法國直到1985年高齡98歲過世。他的俄國家鄉Vitesbsk ,位於現在白俄羅斯, 在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滅村。24萬人口只剩118人。

家鄉幾乎被德國納粹全毀的Chagall 卻於1977-78年左右高齡90時, 接受德國St.Stephan's Church 的委託開始設計創作以舊約聖經為主的玻璃。有創世紀 , 亞伯拉罕 大衛王的故事。但也有一耶穌在十字架上 及瑪利亞抱著嬰兒的圖像。跟他年輕時的創作一樣超現實, 有微笑的驢子,傾斜的燭台,兩個臉的天使。人物彷彿漂浮在天空。仔細看很有趣; 不仔細看, 只要浸淫在那柔和的藍光 也就夠了。九十歲的畫家,看遍人生, 可能已經不分猶太教 基督教; 也願意接受戰後的德國人。他曾說 " 我的繪畫代表的是全人類,而不只是一個種族的夢。" 


這是九十多歲的老人送給全人類的禮物。















Refere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Stephen%27s_Church,_Mainz
Marc Chagall: 1887-1985, Baal-Teshuva, Jacob ,Taschen, 2000
























Thursday, 12 February 2015

Mainz: Gutenberg Museum 古騰堡聖經

Mainz 是2014秋南德小鎮之旅的最後一站。當初只因為從法蘭克福出發 繞一圈後回到Mainz ,再到法蘭克福機場出歐洲很方便 ,便毫不遲疑在16夜的行程表最後一夜, 填上Mainz。
沒想到不知是否是記憶的 recency effect, 回家後最回味的竟是Mainz 那厚厚的古騰堡聖經和Chagall 的藍色教堂 。


古騰堡 (Johann Gutenberg, 1398-1468) 生在Mainz, 死在Mainz, 一直被視為歐洲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人。在很多第二個千年的重要人物排行 都被選為第一名。反倒是德國自己票選的"Unsere Besten" ( Our Best) 他排名第八名, 在巴哈 歌德之後。

德國人早在1900年就設立了Gutenberg Museum。據說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博物館。幾經遷徙, 最後在1927年搬進現址, 一棟17世紀粉紅色建築。我們看到的其實都已是二次大戰後整修的面貌。建築正門現在是餐廳入口。
博物館入口在側面較新的建物。旁邊有個小庭園 有類似活體鉛字的裝置藝術。



 



博物館展示一些印刷機 , 很多中世紀古書, 甚至還有中國韓國的古代印刷介紹。 不過, 因為我們入場稍晚, 館員直接指示我們: 直接去二樓吧。沒錯 ,這個博物館最重要, 也許也是整個Mainz最重要的寶物: 古騰堡聖經, 就在二樓一個特別打造防火防震,有濕度控制的小房間。房間相當陰暗, 大概也怕光線傷害紙本吧。當然也不准照相。古騰堡博物館有兩套聖經, 一套有完整兩冊, 另一套只有一冊。展示櫃有英文說明。其中一櫃把兩本聖經翻到同一頁,說明聖經文字部分是印的, 但書頁裝飾及每章第一個字是手畫的。所以每本古騰堡聖經都不一樣! 畫工多精細,, 就看當時買家願意花多少錢請人畫。目前找得到的48套聖經 也有一些是沒有畫裝飾的。

這些聖經 是拉丁文版。又稱42-line bible, 或B42; 因為每頁有42行, 2欄。這樣可以節省空間,也就節省紙張。當初到底印幾本並不確定。估計是160到185套,約在三年間印的。有四分之一是印在羊皮紙; 因羊皮紙較重 有時就分成三或四冊。第一本印好大概是1454 或1455年。當初的售價可能是30 florins, 普通職員的3年薪水。最近一次拍賣在1987年,日本人以540萬美金買下第一冊。目前有完整兩冊的 只有22套( 一說21套),估計每套價值2000萬美金以上。拍賣公司也有單頁拍賣, 定價約在10萬美金。這書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無價, 因其墨水,排版,字體都是空前創新且影響後世印刷巨大。但資本主義世界卻用市場機制把它訂了價。


不少博物館將整本聖經每頁照相上網讓大家觀賞。這是科技進步的好處吧!




最後附個古騰堡博物館入場票的圖。 我們剛好是一張博物館正門 ,一張聖經內頁。很好的紀念品。 倒是不知一共有幾種票面圖案。









References:








Monday, 9 June 2014

河口湖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2014 年四月  疲憊的離開每年回去拜訪的故鄉。 母國島嶼 雖然在春天的氣溫下 沒有以往盛夏歸鄉時 無法忍受的悶熱 ; 雖然太陽花開遍地 彷彿隧道盡頭的微亮天光;但泥濘卻是毫無清除的跡象。 我的故鄉, Formosa,  會變成怎樣呢?

 無力。 

回去放逐的北國。繼續沉迷於 candycrush。

短短四天東京富士之旅  短短四天忘掉台灣。 河口湖的久保田一竹美術館竟是最大驚奇。
是驚奇 因為本來毫無期待 也沒事先看網路介紹  只知道是河口湖幾個點中 風評還不錯的美術館。  我連他主要是展覽和服都到當天才知道。

驚奇從大門開始。下車後 retro 公車司機 用力叫我們往後走。 走過鄉間小路小小停車場後 抬頭 突見厚重印度式木門  在青翠森林中。






久保田一竹  (1917-2003). 是個染色家。他20歲看到 流行於室町江戶時期的 "辻ヶ花"(Tsujigahana)染色的豐臣秀吉的羽織 , 決定重新找回當時已失傳的染色技法。
這染色法在美術館的錄影帶有介紹。1948 從西伯利亞 回國後  開始嘗試自己的染色  到60歲才得到初步成功 稱為" 一竹辻が花"。開第一次個展。

官網說那是" 赤貧、苦難、失敗の末" ; 60 歲才得以完成的創新染法。

以後他聲名漸起 ; 1995 年還到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半年。







主要展覽室 不能照相 但仍有很多作品圖像在網路可找到。
大件和服一字排開 很多連作是以自然為主題 如"富士 山 "" 音响"系列;  展場氣勢 震撼力更勝一般西洋美術館。

 
 
 



新館以琉球石灰岩建構 有點類似西班牙建築師高第 的Güell park。
庭園造景有各式植栽, 岩石 水瀑 相映, 和河口湖富士山的大山大水又是大異其趣。




或許秋天楓紅值得再造訪一次。


Reference:
http://itchiku-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