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October 2017

耶穌在哪裡? Coetzee 柯慈 的 " The Schooldays of Jesus"






















這是繼 " The childhood of Jesus" 後 又ㄧ本令人困惑但回味無窮的小說。還入圍了Booker Prize long list.

我們很清楚 Coetzee 在書寫哲學。文字簡練,幾乎無形容辭。"風景如Ikea 般輕薄建構" (the scenery is so flimsily assembled that it could come straight from Ikea,the Guardian, ref 1) 


精髓在對話。意旨在人生何為。Coetzee借 殺人犯Dimitri 的passion 對照宛如模範生,謹言慎行的父親角色,看來是作者自己兩個人格的對話。如同Disgrace ,令人想像寡言無趣的Coetzee 化身為渴望親密關係的教授。亦如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我們看到喪子的Coetzee 悲傷之情。

在這兩本以耶穌為名的小說, 資本主義不存在的烏托邦社會,凸顯的是人的關係和感情。
期待還有第三本成人的耶穌。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6/aug/18/the-schooldays-of-jesus-jm-coetzee-review
https://www.nytimes.com/2017/02/24/books/review/schooldays-of-jesus
-jm-coetzee.html

http://www.telegraph.co.uk/books/what-to-read/the-schooldays-of-jesus-by-jm-coetzee-is-maddening-obscure--and/
http://www.nytimes.com/2013/09/01/books/review/j-m-coetzees-childhood-of-jesus.html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j-m-coetzees-essential-protestantism/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reviews/9914820/The-Childhood-of-Jesus-by-J-M-Coetzee-and-A-Life-in-Writing-by-J-C-Kannemeyer-review.html

Thursday, 3 August 2017

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這本書是2016 Booker prize short list。 作者 Madeleine Thien ,鄧敏靈 ,是加拿大人,故此書在加拿大得到許多獎項。故事橫跨加拿大 香港 中國。人物老中青十餘人相當複雜。但主要是在講中國從國共戰爭 到大躍近 文革 天安門事件。大概可說是史詩。但因敘事有許多倒敘,層次很多,加上很多刻意以中文方式稱呼,(比如說 用ba , ma, 稱呼父母) 我想很多人讀來會有點吃力。很多地名,歷史人名,對不了解那時代歷史的外國人大概很難理解。

幾個主要人物是音樂家,敘述者是數學家。小說中音樂佔很重要角色。對喜歡音樂和數學,又了解中文,中國歷史的人,是不錯的故事,也重新再檢視中國歷史。遺憾的是,每個人物都很像, 十三歲和十八歲 或三十歲 講出的話很類似,都像是作者的化身。是整個故事最沒說服力的地方。

簡單說,形式不錯,文筆很好,歷史背景很好,人物描寫弱了。但還是可推薦給中英皆流利的人看。


Reference:

goo.gl/f93m7N
















Tuesday, 1 August 2017

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青木瓜的滋味



1993年的電影。越南。陳英雄。坎城得獎。

我竟在2017年才看呢。

DVD畫質很好。第一幕  1951 年西貢 十歲少女Mui 穿過昏黃燈光的街道來到主人家。很有劇場味。我心想,可期待。接著是木頭窗花,紗帳大床的主人宅第。還有,當然是庭院中青綠的木瓜樹。

K說故事很不怎樣。是啊。放縱的男主人離家出走,女兒病死,阿嬤在二樓整日念經,女主人把Mui視為女兒替身。很一般的男尊女卑社會。

只是這是形式啊。我說。這部戲就看form 啊! 那美學設計鏡鏡純美。樹汁滴落,針灸入膚,很多closeup,很多門窗當前景的遠觀鏡頭。

只是那外面街道看來很不真實,像搭景。這戲的最大敗筆吧!